创新居新发展理念第一位,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篇幅,首次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明确“四个面向”“四个加快”,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吹响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冲锋号,奏响了建成科技强国的最强音。这为集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力提速,在实现“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助力河南创新为要起高峰、聚力建设科创新高地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方面问题:
第一个问题:企业不创新到底行不行
从时代进步看,不创新就可能被淘汰,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紧迫感。当前,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呈现出爆发性、颠覆性、融合性、竞争性的新特征,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一味“守摊子”是守不住、做不强、做不大的,也是做不久的,如果我们抓不住机遇,不创新、不升级、不转型,搭不上新一轮科技革命这趟“高速列车”,就可能面临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一个时代。
从发展角度看,不创新就实现不了高质量,必须增强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的责任感。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集团这么大的体量,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稳健发展、争先进位难度很大。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以“一子落”带动“满盘活”。
从企业自身看,不创新就难以保持战略领先和持久竞争力,必须增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使命感。今年以来,集团高质量发展创出历史最好水平,成绩来之十分不易,但我们不能躺在成绩簿上沾沾自喜。目前,集团正站在将强未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处于销售引领转向创新引领的窗口期,在盈利、管理、技术、人均工效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创新问题仍是制约集团动能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短板,对于一些企业甚至是生存问题。如果不形成创新生态,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争创世界一流、打造百年老店。所以,创新的脚步一刻不能停,务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创新怎么干
同等机遇面前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创新意识的强弱、核心技术的优劣、高端人才的多少。纵观杜邦、巴斯夫、拜耳等跨国公司的百年发展史,之所以始终领航世界化学工业,就在于持续走创新、转型道路,每一个时期都把创新置于发展战略和举措的首要位置。集团对标学习的宝武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旭阳焦化公司、万华集团、华鲁恒升化工公司、新疆天业公司等优秀企业,无不是依靠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实现跨越发展。相比而言,集团在创新理念、自立自强、执着坚持,以及软硬件上还有差距,必须找到适合集团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传统国企搞创新难度非常大,但不搞创新发展会更加困难,甚至不少企业因不会创新、不善创新而轰然倒下。我们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靠的就是守正创新。一直以来,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性构建“六个一批”创新体系,推出“五项特别规定”,建立“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的配套机制,在平台建设、重大课题、人才集聚等方面,搭建起了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创新的速度、力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全集团“自立自强、坚定执着、开放竞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正逐步形成。由此可见,“六个一批”抓住了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有效补齐集团科技创新短板弱项明确了破题之策,标定了未来5年至10年打造一流企业的科创路径,必将引领集团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就“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了“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部署安排,对我们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一步,要着重在重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坚持破立并举,加快构建以国家战略+转型方向为牵引,以灵活机制为抓手,以“六个一批”为支撑,以产销学研用一体化协同为依托,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新时代集团创新体系,搭好创新舞台,唱好创新大戏,培养创新主角、名角,促进企业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尤其要完善“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的配套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找课题、盯成果,将研发成果与个人收益紧密挂钩,让科研人员、创新能手有高收入、有面子、有地位、有前途。
第三个问题:集团创新方向重心在哪里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集团搞创新,重中之重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四个面向”,结合实际、聚焦主业,明确方向、找准重心,聚焦行业技术前沿、生产经营需求、转型发展高质量、国企责任担当,创出一批一流产品,靠产品支撑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聚焦行业技术前沿,瞄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领域,以及“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新要求,自觉以全球视野和前瞻30年的眼光,全面对标先进,在借势、借力、借智中提升集团科技实力,从创新和研发中要发展、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力争到“十四五”末,集团在绿色企业、创新企业全国排行榜上进位争先,进而引领行业之先。
聚焦生产经营需求,从企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面向全体职工征集创新课题,并认真研究梳理年度重大课题,提供必要的人员、资金、实验平台、外联合作等要素支持,确保项目课题又好又快又省实施。
聚焦转型发展高质量,聚焦核心产业、转型方向搞创新,以功能材料、新能源企业为坐标,大力发展以煤盐为源头的尼龙和硅碳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未来产业,创造性做好煤炭“取其材、用其能、固其碳、不污染”大文章,聚力尼龙对标补差提升,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优势,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破冰”攻关、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积极进军高端尼龙、芳纶制品、聚碳材料、负极材料、半导体材料、绿能储能、煤层气开发等绿色高端产业领域。
聚焦国企责任担当,据工信部统计,在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我国32%的品种仍为空白,52%的品种依赖进口,如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高端聚烯烃等,难以满足经济与民生需求。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必须紧跟党中央步伐、国家战略需要,利用集团产业优势、链园优势,在自主创新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个问题:运用好创新思维和方法
创新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实质上是用脑想与用手做的结合,关键在于抓住“人”这个核心,找到用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桥和船”。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文明观、矛盾观、现代性思想和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真理价值,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解决难题、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增强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本领,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们必须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之武装头脑、指导创新。
——坚持人民至上。对于企业来讲,就要以人为本,围绕“人”来搞创新。坚持“一把手抓第一动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育才模式,以及外聘顶尖专家人才、加强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等借助“外脑”方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完善集团人才战略布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另外,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要抓住当前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在全国人才富集地区讲好集团故事,并持续提升全流程实验室、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建设水平,靠机遇引人、平台聚人、事业留人。
——坚持自信自立。一直以来,集团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大科研投入,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原学者等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紧缺型应用人才,推动对位芳纶、区熔级多晶硅、己二腈、氨基己腈、井下降温、煤层气开发、全钒液流电池等部分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0到1”的突破。实践证明,集团创新事业不但能搞成,而且还能搞出大名堂!面向新征程,要永葆自主创新应有的精神风貌,立足优势产业,敢于闯无人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掌握更多别人没有的、拿不走的、不可替代的绝活。
——坚持守正创新。要把牢创新方向,大兴解放思想、自立自强之风,积极以科学思维应变局,敢于干教科书上没有的事、行业没有先例的事、专业领域以外的事、别人不愿干的事,形成快马加鞭、日新月异的创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安全生产经营中发现的问题、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难题、必答的高质量发展命题,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坚持系统观念。要把创新摆上发展的逻辑起点、争创一流的核心位置去谋划,坚持全面创新,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治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持续发力。
——坚持胸怀天下。集团作为一家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有着远大梦想和追求的特大型国企,必须胸怀打造百年老店、产业报国、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永吹加快创新驱动、人才强企、科技强企建设冲锋号,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硬核支撑,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和安全的主动,确保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做久。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快马加鞭推动科技创新再向前,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产品优、管理优、产业强,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加快建成“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材”“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