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集团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从单一原煤生产到实施“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最终形成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打造世界最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了拥有资产结构优、投资效益好、增长质量高、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营业收入从百亿到千亿,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双一千五百亿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利税60亿元,其中利润12亿元。2018年,虽然受到各种内外经营环境影响,但集团发展势头仍然迅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8亿元,利润8.3亿元。业内人士高度评价说,米兰网转型发展之路,是国企改革的新样本。
战略构想力促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前,煤炭作为战略资源和民用资源,在全世界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是我国,主要基础资源就是煤炭,煤炭总量占据所有一次性资源的70%。作为新中国自行开发建设的煤炭基地,集团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煤炭作为传统能源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煤炭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每次在生死抉择的路口,历届集团党政领导都审时度势,带领广大职工团结奋斗,化解危机。
早在2004年,集团就开始了战略转型的创新实践,前瞻性地提出了“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开启了煤与非煤协同发展的历史征程。之后,历届集团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近10年,集团深刻把握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创造性提出“三个转变”,后又丰富为“四个转变”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企业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提升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重转变,由实业经营向实业与资本双轮驱动转变,由传统国有管理体制向全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转型发展迈出重大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转型发展道路。
在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过程中,不单纯以产量、收入和规模论英雄,逐步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更加注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把企业做实做精。
在由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重转变过程中,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持之以恒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城两地四园区”,构建多条黄金产业链,促进集团各类资源聚变升值,持续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由实业经营向实业与资本双轮驱动转变过程中,坚持以实业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积极与知名央企、优秀民企开展合作,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活力。
在由传统国有管理体制向全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过程中,持续理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关系,健全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安全第一思想筑牢转型根基
作为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安全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特色转型发展的基础。40年来,集团始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抓好安全工作、实现长治久安、保障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特别是近10年,集团在坚持“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理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安全生产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在态势判断上不轻言好转,在工作评价上不轻言成绩,在责任落实上不轻言到位;当安全与生产、效益、成本、发展发生矛盾时,产量可以降、利润可以减、成本可以增、矿井可以关,形成了“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真正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使安全文化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符合安全生产规律,成为提升集团安全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
集团结合工作实际推出了“三基三抓一追究”安全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中,集团牢牢把握“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精髓,强化“三基三抓一追究”安全管理模式刚性约束,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集团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十二五”以来,集团每年投入安全专项资金20亿元以上,用于提升安全生产装备水平和防治水平;圆满完成131家小煤矿重组任务,投入资金60亿多元,对其中的大部分小煤矿进行劝退和关闭;对集团安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两翼矿井,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停产,宁可牺牲效益,也要确保安全。集团抓住瓦斯区域治理这个关键,全力消除瓦斯灾害。集团从成立专业瓦斯打钻队伍,到目前实现专业打钻全覆盖,瓦斯防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集团把地面危化企业“两重点一重大”作为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投入资金提升安全监控水平,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
特色转型发展道路带来新飞跃
围绕“四个转变”,集团大刀阔斧进行结构调整。
煤炭瘦身健体:淘汰落后产能焕发活力。自2010年起,集团开启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的有益尝试,在去产能政策出台前,已关闭退出87对兼并重组的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1335万吨。
2016年,集团继续在煤炭产业上瘦身,并列出了时间表:到2018年底,将关闭48对矿井,退出产能1151万吨。截至目前,集团已关闭30余对矿井,退出产能809万吨,煤炭产能压缩至4300万吨,近3万名转岗分流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瘦身的同时,还要健体。做强焦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成为集团的选择。经过整合重组,集团焦炭产能达到160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这不仅每年能为企业消耗掉3200万吨煤炭,还通过甲醇、二甲醚、苯加氢等50多种化工产品,将产业链延伸至尼龙化工、光伏、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产业领域,实现了将质量效益由“低”变“高”、发展模式由“黑”变“绿”的飞跃。
尼龙做加法:围绕建设“中国尼龙城”全面发力。今年10月5日,在位于平顶山市叶县的尼龙科技公司储运车间外,前来提货的货车排成了长龙。今年以来,尼龙科技公司一直保持产销两旺态势。
基于“延伸煤”的理念,集团着力在尼龙产业上做加法。集团为构建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把做强做大尼龙板块作为转型主攻方向,在平顶山市打造“中国尼龙城”总体部署下,先后投资200多亿元,在巩固尼龙66产品全球领先地位基础上,逆势建成己内酰胺以及尼龙6切片、纺丝等一批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形成了尼龙66与尼龙6相互支撑的大尼龙发展格局,巩固了国内第一、世界一流尼龙化工产业基地地位。除通过“大尼龙”战略壮大规模、培育尼龙66与尼龙6互补的高端产业集群外,集团还通过“全产业链”战略,推动产业链条加快向下游民用领域延伸。在集团规划建设的差别化纤维、改性工程塑料及注塑、聚氨酯三大产业单元里,都是由“工”转“民”的关键环节。其中,差别化纤维产业将向纺丝、织造、印染领域延伸,改性工程塑料产业将向汽车、高铁、电子电气产业领域延伸,被誉为“第五大塑料”的聚氨酯,以其卓越的性能将向轻工、化工、电子、纺织、医疗、建材等领域延伸。上述产业经过“点化”以后,都将日益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产业集群的培育,形成了集团新一轮发展动力的输出点、经济增长的效益点、人员分流安置的承接点,使集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转型。
目前,集团尼龙产业年产值规模300亿元,利税30亿元,从业人员2万人。未来3年内,随着后续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实现年产能200万吨、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利税50亿元以上、就业人数达到5万人,“中国尼龙城”初具规模;再经过5年至7年努力,使集团尼龙产业总产能达到500万吨级、营业收入超1000亿、利税100亿元以上、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成为领军全球、世界最大的尼龙巨头。
新能源新材料做乘法:打造新经济增长极。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蓬勃发展。集团紧盯行业前沿、市场高端进行优化布局,形成了规模大、档次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为有序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开辟了“战场”。2012年12月10日,集团重组新大新材,使集团拥有了第三家上市公司——易成新能。2016年,平煤股份与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企业西安隆基公司,合资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4GW高效单晶硅电池项目。在由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重转变过程中,集团在新乡布局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积极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开封炭素公司作为集团新能源新材料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产销两旺,一个月利润就达2亿元。
完善机制做除法:混改激发新动能。管理体制上简政放权做除法,是集团为全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招先手棋。首山化工公司是集团控股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10年来,该公司资产总额由集团控股之初的几亿元增长到目前的46.56亿元,增加14倍;产能规模达到260万吨,增加9倍;年实现利税2.31亿元。
目前,集团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117家,占全部二、三级子公司的70%,销售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引人注目的是,集团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布局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形成了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数据显示,集团近1500亿元营业收入中,非煤产业占1200亿元,实现了“五分天下有其四”,企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集团把提升发展质量作为稳态势、保增长的中心任务,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大力构建“三高两化两严”经营模式,促进了集团在转型中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举旗定向,以新思想指引航程,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意义重大、鼓舞人心。目前,集团实施二次创业吹响了冲锋号,围绕“四个转变”战略构想,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协同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我们坚信,新的时期,集团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