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处处党旗红,科技兴企展雄风。企业文化原动力,平煤神马殊世惊。”7月6日,中化政研会在集团召开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院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对全国石化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进行复审验收,与会专家现场赋诗高度评价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干部职工的精神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滋养支撑,更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集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为宗旨,聚焦“四梁八柱”,构建六大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使之成为引领和支撑集团攻坚克难、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文化强企,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企业,需要思想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这一切都来自文化。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铁山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开放、包容、感恩、团结”的优秀企业品格,用文化力增强凝聚力、激活创造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自信,源于厚重底蕴。
在6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集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优良的文化基因,培植了更为深沉、持久的发展动力。
从2004年开始,集团把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独具特色的学习型企业文化。
十几年来,集团在坚持继承、巩固、创新、提高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汲取现代文化之精髓,使学习型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忠诚事业、追求更好”的企业精神、“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的核心理念、“开放、包容、感恩、团结”的企业品格。十几年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引领发展,成为集团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的自信,源于生动实践。
近年来,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企业文化功能与定位更加明晰、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文化强企彰显出无限的创造活力与动人魅力。
一本本墨香扑鼻的图书,一场场特色有益的大讲堂……党的声音传遍车间班组,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一个个创新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一处处公益性、服务性的文化设施……职工对先进文化的需求不断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八矿“周先锋学习工作站”到六矿大学生班,从平宝公司的编码管理到尼龙化工公司的安全确认联络操作法,从“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到“1161”班组建设模式,从产量利润双千万到尼龙66盐产能亚洲第一、帘子布(工业丝)产能世界第一等,集团始终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坚定前行,始终在发展中践行企业文化价值追求。
在集团这片热土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嘹亮,一幅用文化引领改革发展的壮丽蓝图全面展开。
构建六大体系,开拓学习型企业文化发展新境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深深扎根企业特色土壤里,不断追求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更好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集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近年来,集团党委持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动力、战略等概念的认识,不断在探索中总结、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完善,逐步构建了由6大体系、18个要素、33个支撑组成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党建领导体系,坚持企业文化发展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集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每年在党委全会上均对有关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发挥把关定向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建立完善实施“三四四一”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用思想政治学习引领企业理念教育,以党建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实践,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组织的聚合力正源源不断化作文化的融合力……
构建愿景理念体系,建立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坐标。
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担负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历史任务,把企业愿景提升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集团”,与时俱进提炼了“开放、包容、感恩、团结”企业品格,丰富了企业理念的精神内涵,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和时代要求,成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勇向前、拼搏向上的共同价值追求。
构建战略发展体系,规划企业长远发展蓝图。
多年来,集团坚持在调整中求突破,在转变中促转型。尤其是2004年以来,集团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全面提升“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认识,创新提出并持续深化“四个转变”战略构想,构建起了以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布局,打造了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特色转型发展道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
构建学习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
近年来,集团大力倡树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营造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浓厚氛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能源化工研究院,逐步形成了技术创新体系,与全国2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973”“863”等重点攻关项目,担纲了16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每年投入2亿多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人技术创新产业园;分三批从职工中选拔聘任了72名首席技能大师和首席技术专家,铺就了一线职工成长成才“星光大道”,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构建现代管理体系,促进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企业文化的管理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坚持现代化企业方向。
近年来,集团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战略投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让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落地”,理顺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企业党组织等治理主体关系。
构建安全保证体系,筑牢企业生命防线。
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基础文化,更是主体文化。
近年来,集团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职工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总结提炼了“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集团安全生产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使其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为集团实现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撑。
“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今天让我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中化政研会常务副秘书长、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静德纯在对集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时由衷感叹道。
能“颠覆”国内知名的企业文化建设专家的认知,得益于我们用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得益于我们构建了系统完善、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这,正是我们做强做优做大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同频共振唱响发展好声音
根固,华实必茂;源深,光澜必章。
企业文化重在“落地”,贵在践行,功在知行合一。
近年来,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单位认真落实集团党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习型企业文化体系,创新载体、拓展渠道,使之在岗位上体现、在流程中沉淀、在工作细节和行为习惯中表现。
道德滋养人心,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认同、支持和自信不断提高,时时充满精气神,处处充满正能量。
走进十一矿,职工文化广场花木葱茏、喷泉飞溅,造型别致、精巧的盆景点缀其间,宛如走进了园艺世界。
“是思想文化的引领力量,促进了企业的整体升级,也让广大干部职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该矿党委负责人说。
十一矿建矿之初产量只有20多万吨。近年来,该矿党委按照集团党委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广泛汲取集团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出要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确立了“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打造文明和谐矿区”的共同愿景,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打造出“十创一提升”奋进文化品牌,使该矿迅速跨入集团煤炭产业第一方阵,成为了省特大型骨干矿井。
近段时间,“讲好文化故事”成了天通电力公司基层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一项内容。
该公司党委提出建设内涵型企业文化的思路,把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详细分解“六大体系”的建设任务、责任、目标、完成时间等要素。同时,他们对集团“十大理念”进行梳理,分门别类编制实施路径和措施支撑,并编写了《企业文化理念案例(故事)汇编》,用“讲好文化故事”的形式,实现了企业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已经成为平宝公司的品牌标志,成为集团形象展示的靓丽窗口。”平宝公司党委负责人说。
近年来,该公司党委以“六个三”安全文化为抓手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强化红线、责任、职业安全健康“三种意识”,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殊时段“三项重点”,夯实安全培训、安全生产标准化、区队班组建设“三项基础”,坚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三个抓手”,深化“安全伙伴”星级管理、“三零”区队创建、特色安全文化创建“三项活动”,实现安全高效健康型示范企业目标。
职工之魂,文以化之;企业之神,文以铸之。
当前,集团正阔步走在特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集团的目标,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我们不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把握文化自觉的着力点、锻造文化自强的生命力。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启程。
集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激发文化的创新力、创造力、推动力,用新时代企业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为特色转型发展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