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中国)
 
  • 阵痛里要有理性和温情
  •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截至5月末,石化业规模以上企业为27627家,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400家。多年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保持了基本稳定,即便是经历了前两年席卷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整治风暴,依然大体安稳。但随着环保风暴持续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受到的冲击开始显现。更有业内专家预计,后期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还会持续缩减。转型和关停的阵痛,正强烈地冲击着化工人的心灵。
        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不到9个月的时间,山东关闭转产化工企业约600家、停产整顿2000余家。山东还提出要再接再厉,在现有基础上再关闭20%的化工企业。江苏整治化工行业已有数年,去年又开启新的化工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预计到2018年年底将关停2077家企业,到2020年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在50%以上。近期,湖北、江西、安徽、重庆等长江经济带省份的沿江化工企业腾退搬迁又刮劲风,其中必然伴随着一批企业的关闭退出。
        从凤毛麟角到规模以上企业近3万家,我们用了60多年;从3万家起步,各地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大幅缩减企业、提高入园率,期限和耐心也就三五年。如此剧烈的破立和张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工行业从未有之。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业内一时间弥漫着震惊、无奈、犹疑、彷徨等复杂的情绪,可谓人心惶惶。“病来如抽丝,病去如山倒”,管理部门开出的这剂异于常规的猛药,中国化工行业能否承受得住,一时也众说纷纭。
        针对化工行业近年来不时发生的安全环保大事故,社会上曾有过一个广泛的辩论:中国可不可以不要化工产业?辩论的结果是:小国可以不需要化工,但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化工,而且要有强大的化学工业。化工人怎么理解呢,在笔者看来有两层意味:其一,化学工业具有战略性,是国之重器,无关乎情感意愿;其二,当前化学工业与民众期待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从民意度来看,化工产业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实不为过。在“谈化色变”的民意裹挟下,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对化工的认识和定位也有了转变,从长期的“热捧”转向“冷待”。也正因此,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统一行动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化工一上手就是一刀切式的决绝。自然流露更见实情,此情此景,化工人岂能不胆战心惊,如临渊耶、如履冰耶?
        在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时期,总有一部分个人和群体会遭受冲击。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深感无力,需要温情和关爱。当前,各地化工整治、企业关停的行动犹酣,行业必将经历一个阵痛乃至持续剧痛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化工人已经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同时,我们在呐喊和期待:阵痛可以有,但请带着甄别的理性、关怀的温情。
        就以企业关停为例,全国已有数千家化工企业关停,从最初零星的抵制抗辩,到现在万马齐喑,一片沉闷肃杀之气。行业心态的微妙变化,除了彰显公权力和执行力的雷霆之威外,是否也隐喻着某种信息——大力整治和关停之下,是否缺少了点精度和温度呢?
        中国化工产业当前之乱象,非一日之寒,也非一力一方为之。造成这个局面除了企业,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关停的如此之众的企业中,有没有十恶不赦之外的枉死者?多方面长期酿成的苦果,现在却要一竿子让企业仓促间独自吞下,温情乎?
        建起一家企业很不容易,发展成规模以上企业更不容易。一家规模以上企业,往往涉及数百乃至数千人的生计,建起来很难,一刀切下去“咔嚓”关停却很容易。即便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有安全环保问题,不假思索和不加甄别地将其关停淘汰,理性乎?
        关停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事关重大,不可不察。当前有一个提法叫“一企一策”“一企一档”,这种理念就很好。企业经营不善、问题多多,是周期性的还是体制性的,是行业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除了关停有没有更妥善的办法,比如兼并重组、改造升级、转型转产、梯级转移……但凡有一线生机,都不应轻言放弃。
        在这方面,淄博市文昌湖区虽然决意关停全部93家化工企业,但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相关企业转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产业;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在整建制关停前,提前数年为区内37家化工企业逐个安排好身后路。这样的关停,才是充满温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举,也是化工行业所需要和期盼的。
                         (转自7月6日《中国化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