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中国)
 
  • 戈壁滩上孕育新希望

  • ——建井一处新疆项目工地见闻


    文/图 张建超


     


    图一


    图二 



    图三

        7月13日,在喀双隧洞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建井一处新疆项目部干部职工正加紧项目建设。
        图一:职工王彦峰在安装调试提升机。
        图二:两名职工在指挥吊车出砟。
        图三:技术员张贞东在调试压风机安全阀。

        新疆清河县红柳沟,一个距中蒙边境线仅75公里的地方。在绵延数百公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群山之间,一座32米高的井架赫然矗立。
        这里是建井一处新疆项目部80多名职工的“战场”——喀双隧洞水利工程工地。该处首批施工人员来到这里已有3个多月了,他们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初步完成了竖井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钻井深度达16.5米,受到甲方中国水电十局的高度评价。
        “60多年来,集团一代代建井人在荒芜的平顶山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矿井。今天,我们也要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这里按期建成优质工程,叫响我们的品牌,实现二次创业的梦想。”7月13日,正在工地忙碌的该项目部经理高陆军对记者说。



    解放思想再创业——远赴北疆开拓新战场

        近年来,煤炭产能过剩、市场下滑,给煤企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煤炭产业加快去产能,进一步压缩了建井企业的业务空间。怎样突围脱困?这成了摆在建井企业面前的重大挑战。
        “走出去,活下来。” 今年年初,建井一处党政面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二次创业的号召,决定总结本处外部工程开拓办公室成立4年来成功承接新疆某通风井工程、山西柳林金家庄煤矿工程、甘肃兰州某水源地工程等外部工程的经验,充分发挥自身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工艺先进和技术力量雄厚等优势,积极向外拓展市场。为此,该处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相关人员根据得到的信息,远赴青海、山西、贵州等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承揽业务,加大向外部市场拓展的力度。
        企业的困难也牵动着干部职工的心。2月份,该处一名职工在与同学接触中得知中国水电十局正在寻找合作企业,建设喀双隧洞水利工程的信息,便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信息。该处对此高度重视,处主要领导先后两次赶到中国水电十局,与对方探讨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迅速组织人员进行项目论证,做好招投标前期工作。最终,该处顺利于3月中旬通过了招投标,得到了该局分包的喀双隧洞水利工程施工合同。其中,一期工程造价2100万元,计划工期一年;二期工程造价1.2亿元。


    艰苦卓绝勇担当——戈壁滩上展现新风采

        “我们理的不是光头,而是表达了要干下去的决心。”网名“阳光川川”的建井一处新疆项目部机修工凌海川在该项目部微信平台上说。
        在该项目部,30多名职工都刚刚理了光头。这里地处国内面积第二大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边缘,最近的居民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北塔山牧场也在35公里外。“项目部工会主席刘永超看到大家长期没地方理发,就自费买了一个理发用的推子。大家相互理,都理成了光头。” 凌海川告诉记者。
        “这里的艰苦程度,没有来过的人难以想象。”高陆军说,“我们首批人员刚到这里时,站在一片群山环抱、覆盖着积雪的戈壁滩上,心中顿时凉了半截。”
        然而他们没有退缩。在北塔山牧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高陆军就带领大家返回工地,用废旧钢管和旧帆布搭起一个9平方米的帐篷,算是有了一个“家”。
        “因为帐篷漏水,遇到稍大点的雨,大家就要抱起床板上的被褥躲到不漏水的地方。”该项目部总工程师梁蒙翻开手机中保存的照片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景。
        刚开始条件不好,一切因陋就简。没有水,他们每天驾车到北塔山拉1吨多饮用水,每吨40多元;外部车辆每天送来的10吨工业用水,也要每吨20元。为此,大家尽量省着用,洗澡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最多是用湿毛巾擦一擦身体。
        该项目部职工从地图上发现60公里外有座北山煤矿,就开车到这座煤矿附近的路边捡了两吨运煤车落下的煤块,用来烧水、做饭。
        所谓的饭仅有馒头、咸菜和水,馒头就水是常有的事。
        5月中旬,一场扬沙飞尘笼罩了工地,连百米外的井架都看不清。梁蒙坐在手提电脑前整理资料都要戴着口罩。
        “4月初,第二批的9个人来到项目部。由于天干,大部分人都流过鼻血。”该项目部技术员王彦峰说。
        这里地处北疆,夏季最高温度超过4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低于零下40摄氏度。
        “既然我们来到了这里,就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树立米兰网在新疆和中国水电十局的品牌形象。”在施工现场,正在指导、协调工作的建井一处副总工程师、外部工程工作组现场组组长张玉成说。


    发扬传统塑劲旅——精耕细作创造新奇迹

        7月13日早上7点,夜班职工还在清理爆破后的花岗岩石砟,早班打爆破眼的职工就已经陆续乘罐笼下到16.5米深的井筒底部。
        “这里地面薄薄的碎石层下就是700多米深的花岗岩。自6月26日以来,大家一次次重复着打眼、爆破、清砟和喷锚支护,逐步向地下纵深推进。”高陆军告诉记者。
        在夜班职工将最后剩余的砟块送入3立方米吊筒的同时,早班打爆破眼的职工配合测量员许晓东,以井架中央的重锤为中心,用卷尺向井筒周边测量,确定打眼轮廓线的基点。这时,早已来到现场的张玉成、高陆军、王彦峰和建井一处外部工程工作组成员张世威边指挥施工,边和大家一起进行拉卷尺和清砟等工作。记者注意到,清砟扬起的尘土沾满了大家的脸庞和工作服,让人一下子分不清彼此。
        上午8点30分,随着打眼的前期工作完成,7台钻机同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9名戴着防尘面具的打钻工分开两腿,双手紧握钻机,将钻杆深深打入花岗岩。
        到当天下午3点30分,152个2.3米深的钻孔均匀地分布在井筒周边。经过充分准备,下午5点整,一声炮响,井底坚硬的花岗岩被炸药震碎,大家又投入到新一轮清砟工作中。
        “我们充分发场平煤神马人的光荣传统,始终严格落实施工措施,特别是爆破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规程。爆破时前来突击检查的当地安全主管部门称我们项目部为放心单位,称我们施工的项目为放心工程。”该项目部副经理王庆云说,“中国水电十局和监理单位也对我们项目部特别能吃苦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专业化的素养、规范化的管理、先进的装备技术,尤其是对我们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看到,在这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正常现象,晚上工作到11点成为不少人的习惯……正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项目的吊盘、提升机、液压伞钻等一期工程的施工设备已经即将组装或已经安装完毕。“下一步,我们的项目建设将进入正常施工和快速推进阶段。”高陆军说。


    珍惜岗位赛贡献——
    扎根荒漠书写新希望

        烈日下的戈壁滩上,顽强地生长着梭梭、瓦松等沙漠生态的“保护神”。梭梭的种子只要遇到一点点水,就能在3个小时内生根发芽。在新疆项目部职工宿舍的窗台上,就摆放着栽在饮料瓶中的梭梭、瓦松等沙漠植物。
        “我们要像梭梭一样在这里扎根。”高陆军说,“大家来到这里后都没有回过家,时间久了难免会想念亲人。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项目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未来能否打开新疆、央企等更多的市场,必须以大局为重,克服眼前的各种困难。”
        朱心忠是该项目部验收员。他1986年上班,先后在大庄矿、十三矿和八矿二井干过建井工作。5月份,八矿二井工程基本完工后,看到新疆项目部工地需要人手,他和八矿项目部40多名职工自愿报名来到这里。“这里每月400元就够用了。觉得在哪里都是干,现在能有个岗位就不错了,所以并不后悔。”他告诉记者。
        记者在与该项目部的人员接触中,不断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
        38岁的王彦峰像高速运转着的陀螺。他的床上、桌上摆满了各种图纸,他每天不是整理资料就是在井筒与大家一起干活儿,每天3个运转班和爆破班的班前会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在这里采访的几天间,半夜醒来,都会看到他在手提电脑前忙碌的身影。面对繁重的工作,王彦峰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好在经过3个多月的奋斗,这里的条件正在一天天好转。
        6月底,该项目部配套的生活设施基本建成,5排35间带有暖气的宿舍和1排厨房、食堂、澡堂完成了内部粉刷。该项目部的职工终于盼来了乔迁的日子。
        同样是6月底,该项目部的水管与6公里外的上个标段连通。通水半个月后,水管中的铁锈和油污味基本消除。7月15日,已经有职工按捺不住,接了一些水,兴奋地洗了进新疆3个多月以来的第一次澡。
        站在清澈如洗的蓝天白云下,诉说着该项目部不断发生的变化,朱心忠和其他职工内心都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